一丘之貉的成语故事
![一丘之貉](https://www.11422.net/d/file/titlepic/chengyu5510.png)
拼音yī qiū zhī hé
基本解释丘:土山。貉:一种像狐狸的野兽。一个土山里的貉。比喻彼此同类;没有什么差别。
出处东汉 班固《汉书 杨恽传》:“古与今,如一丘之貉。”
一丘之貉的典故
汉朝时有一个名人叫杨惮,他的父亲是汉昭帝时的丞相杨敞,母亲是人史学家司马迁的女儿。他自幼便受到良好的教养,未成年时就成了当朝的名人。
汉宣帝时大将霍光谋反,杨惮最先向宣帝报告。事后被封平通侯,当时在朝庭中做郎官的人,贿赂之风极炽,有钱的人可用钱行贿,经常在外玩乐;无钱行贿的人,甚至一年中也没有一天休息。杨惮作中山郎后,便把这些弊病全部革除,满朝官员都称赞他的廉洁。但他因少年得志,又有功劳,便产生了骄傲自满,结果与太仆长荣(长荣是宣帝旧友,最得信任)发生意见。
有一次,杨惮听见匈奴降汉的人说匈奴的领袖单于被人杀了,杨惮便说:“遇到一个这样不好的君王,他的大臣给他拟好治国的策略而不用,使自己自白送了命,就像我国秦朝时的君王一样,专门信任小人,杀害忠贞的大臣,结果国亡了。如果当年秦朝不如此,可能到现在国家还存在。从古到今的君王都是信任小人的,真像同一山丘出产的貉一样,毫无差别呀!”就这样,杨惮被免职了。自古君王勇于改过,不信馋言者能有几人,杨惮仅被勉职,已是不幸申之大幸了。唉!
“前汉书”:“杨惮传”的原文是“古与今,如一丘之貂。”丘,土阜也,四边高,中央低的土堆;貉,音鹤,俗称树貉,状似狐小,毛黄褐色,深厚而温滑,可做皮袍。后来的人将这两句话引申成“一丘之貂”一句成语,来此喻同类没有差别,像在同一个山丘里生长的貂一样,形体都是相同的。
这成语在应用时,都是用来形容反面的事物,即使是形容否定的事物;含有不屑一谈和讥诮的口吻。例如说有一群人专门造谣生事,无事生非,故意与人为难,他们中间没有一个是好人,就可说:这批东西都是“一丘之貉”,那有一个是好人呢!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一丘之貉)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 历史出处 |
---|---|
论黄数白 | 明·丘濬《投笔记·投笔空回》:“笑弩骀言不逊,论黄数白不堪听。” |
长命富贵 | 《旧唐书 姚崇传》:“经云:‘求长命得长命,求富贵得富贵。’” |
草菅人命 |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11卷:“所以说为官做吏的人,千万不要草菅人命,视同儿戏!” |
出头露面 | 明 施耐庵《水浒传》:“孙二娘从小出头露面,况是过来人,惯家儿,也不害什么羞耻。” |
不卑不亢 | 老舍《四世同堂》五三:“今天,他碰上了不怕他的人,他必须避免硬碰,而只想不卑不亢的多捞几个钱。” |
自食其果 | 茅盾《〈呼兰河传〉序》:“除了因为愚昧保守而自食其果,这些人物的的生活原也悠然自得其乐。 |
粗服乱头 | 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容止》:“裴令公有俊容仪,脱冠冕,粗服乱头皆好。时人以为玉人。” |
动魄惊心 | 清 姚衡《寒秀草堂笔记》第三卷:“秀水所称,光彩焕发,动魄惊心。” |
聪明反被聪明误 | 宋 苏轼《东坡续集 洗儿》:“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
稳如泰山 | 东汉 班固《汉书 刘向传》:“来势不两立,王氏与刘氏亦且不并立,如下有泰山之安,则上有累卵之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