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文 > 张养浩的诗 > 折桂令·中秋

折桂令·中秋

[元代]:张养浩

一轮飞镜谁磨?照彻乾坤,印透山河。玉露泠泠,洗秋空银汉无波,比常夜清光更多,尽无碍桂影婆娑。老子高歌,为问嫦娥,良夜恹恹,不醉如何?

折桂令·中秋鉴赏

  这首散曲抒发的是中秋夜一醉方休的情致,因此作者着力描写的是月光的澄彻,通过对澄彻月光的反复渲染创造出一种异常宁静的境界氛围。“一轮……山河”起首一句,排空而入,造语奇崛。中秋之夜,月亮格外圆满明净,给人一种新奇之感。以“飞镜”作比,使人产生一种不知是从何处突然飞来挂到天上的联想。而“谁磨”一问,更造成一种月光明亮无比的情势。正因月光亮得出奇,才引起作者发此惊问。下面两句,转入对月光的具体描写,但作者没有进行正面描绘,而是采用侧面烘托的手法来表现月光的明亮。天地人间,山川原野,都被照耀得如同白昼,“彻”、“透”两字,形象地表现了月光照耀的程度。“玉露……无波”两句,又从另一侧面来写,只是它比前两句写得更加空灵。作者从玉露着眼,写玉露将秋空洗得“银汉无波”。那莹洁如玉的秋露,正是皓月映照下的特有产物。“比常夜……婆娑”,秋光如洗,月色较往常更为明净。纵使如此,也并没有妨碍月中桂树展现其优美洒落的身影。这是对前面的一个总结,同时又从明月本身来进行描写。前人曾有“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杜甫《一百五日夜对月》)的诗句,这里却一反其意,用“桂影婆娑”的清晰影像来反衬月光的澄彻。通过多侧面多层次的反复渲染,烘托出一种明月如水,清幽静谧的氛围。面对此情此境,作者不禁情从中来,他引吭高歌,并向月中的嫦娥发问:在这美好宁静的月夜,怎能不举杯痛饮,一醉方休呢?

  同样写月,不同的作者、不同的主题会有不同的观察角度和不同的写法。李白的《月下独酌》抒发的是世无知音的寂寞之感,他笔下的月既不解饮,又不懂情,无知而冷漠。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抒发的是坎坷路途中的落寞情怀,他想象中的月宫是“高处不胜寒”,强调的是“月有阴晴圆缺”。张养浩的这首散曲抒发的则是中秋之夜一醉方休的情致,因此,作者着力描写的是月光的澄彻,通过对澄彻月光的反复渲染,创造出一种异常宁静的境界氛围。李白、苏轼等人的咏月名作都是将明月与人事紧紧交织在一起来写,忽景忽情,情景交融。这首散曲却与此不同。它把主要笔墨都用在了对明月的描写上,只是最后才在前面描写的基础上点出作者内心的感受。这种先景后情、情因景生的写法似乎已经成了常规,写不好,往往会落入俗套。其关键在于景要切,情要真,两者融合得自然。这首散曲成功的奥秘也就在这里。

张养浩简介

唐代·张养浩的简介

张养浩

张养浩(1269—1329年),汉族,字希孟,号云庄,山东济南人,元代著名散曲家。诗、文兼擅,而以散曲著称。代表作有《山坡羊·潼关怀古》等。

...〔 ► 张养浩的诗(137篇)

猜你喜欢

甲午夏末游青海甘肃十二首 其十一

程滨

开岩藏古佛,劈石试新硎。神迹传千载,天池泻一泓。

乱山深处宿,一鸟唤时醒。不见当年雪,黑发向天青。

朝云墓十首次孙西庵先生韵 其一

何绛

自今歧路各西东,事与浮云失故踪。已觉逝川伤别念,更来清镜促愁容。

星霜渐见侵华发,火影应难到洞宫。最是不堪回首处,隔江吹篴月明中。

孙希汲出示所和杜允迪二诗因次韵并寄允迪以

郭印

草木藏春柳报先,谁将苍驭快如鞭。

夜中一雨知无价,陌上三农庆有年。

夜宿刘将军园亭 其二

清代申涵昐

仗剑从戎去,堂留绿野虚。园丁晨扫径,奴子夜烹鱼。

灞上谁开垒,西湖正跨驴。清时无战伐,卫霍有闲居。

秭归屈原墓

朱帆

汨水骚人骨,还乡瘗秭归。巫山邻楚女,香涧近明妃。

莫道文章显,须知愿向非。可怜诗共酒,长与世相违。

暮春以事诣圆明园趋公既罢因览西郊形胜最后过澄怀园和内直友人春晚退直诗 其六

清代龚自珍

此地求沿革,当年本合并。林岚陪禁近,词庙仰勋名。

水榭分还壮,云廊改更清。诸公齐努力,谁得似桐城。